~重複一件事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但重複的畫圓踩踏卻讓我獲得平靜與專注 累積每一次短暫的重複, 帶出來的路線卻有無限的可能與自由 如果目的地不再是焦點, 而時間變得舉無輕重時呢? 我想繼續吸引我的 應該是那份踩踏的節奏感與寧靜的感覺~

目前分類:廚房裡的資訊苦力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中秋節似乎近了。
以往家裡總會自製個蛋黃酥來應景應景,不過做蛋黃酥免不了要用酥油,為了省麻煩紅豆內餡也是買現成的,吃著吃著內心總不免有些疑慮。烘培坊買的酥油應該都是氫化油,至於紅豆餡為了能久放一定也是高糖高油,既然都自己做蛋黃酥了,控制權在己能吃得健康點總是好的。不過操刀者一旦不是自己,意見總是不好太多,只能把想法先擱著,吃了再說吧。

And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開始進行製作前之前,我的印象只有比司吉,肯德基爺爺的比司吉太有名了,大多數人應該都吃過,查了一下網路相關的資料,我的疑惑更大了,除了知道司康(scone)緣起於英國,而比司吉(Biscuit)來自美國外,其他的資訊好像總是眾說紛紜,有人說Scone的膨發主要是靠大量的發粉,而比司吉則是靠酵母粉;又有人認為在糖與奶油的比例上Scone是比較大的,而Biscuit則不加糖與蛋。

And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雞蛋雞幾乎是我接觸點心料理以來,必備的材料之一,細數去年10月以來,以蛋為主角的點心就有法式烤布蕾,葡式蛋塔與這次的德國布丁。

   三個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,但在整個製作過程著重的重點則大異其趣,先說烤布蕾好了,其實在整個製程中我認為它是最單純的,只要備好料不用費心塔皮的製作,蛋黃,鮮奶油,香草豆筴與糖它們彼此間的搭配演出應該不會讓你失望的。唯一需要注意的應該就是烤箱溫度與時間的控制,同時混和完成的蛋液需要先放冰箱靜置一夜,而烤完的法式布蕾最佳的賞味時間是出爐後再於冰箱冰存一天,如此保證你可以吃到濃郁渾厚口感。既然稱"烤"布蕾,其實另外一個噱頭當然就是表面一層脆脆的烤焦糖。第一次接觸這個點心,因為沒有噴槍所以用焦糖液頂替,但還是不減其風味。

And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舒芙蕾法文為souffle,原意為"蓬鬆的","氣息的","耳語的"之意
其基本概念大概可以回朔到17世紀,當時糖果製造者注意到蛋白加糖攪拌製成的餅乾,在烤箱裡會像麵包依樣膨發起來而大約在公元1700年左右,法國廚師開始將打發的蛋白與蛋黃混和,製作出蓬鬆的"蛋捲"舒芙蕾,到了17世紀中葉,文森.拉沙佩勒又做出了以卡士達醬強化泡沫的舒芙蕾,自此,餐廳的蛋捲舒芙蕾便由舒芙蕾所取代,19世紀偉大的廚師安東尼.卡翰姆則稱強化的舒芙蕾為"熱糕點之后"(參考文獻 : 食物與廚藝"奶,蛋,肉,魚",p145-146)~

And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